为防止超速驾驶,瑞典决定让路面下沉你敢信?
据不完全统计,超速驾驶是危害最大的安全隐患,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因此丧命,受伤的就更不计其数了。
就在不久前,广东一司机雨天驾驶大客车超速行驶致19死30伤,并造成车辆和路产设施不同程度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还历历在目,他也为此付出了7年的牢狱之灾。
所以,如果不是天生的赛车手,希望大家还是不要抱着一颗成为赛车手的心为好。像超高速这种刺激的驾驶方式,绝对是绑着命一起试探恶魔的底线。
但很可惜,教育和血淋淋的教训永远都扑灭不了人们的侥幸心理,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惩罚机制和预防设备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
▎ 针对超速程度和不同区段,细分惩罚机制。各省依据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制定地方超速违法行政处罚裁量基准,所以会存在惩罚程度不一的情况。
▎安装“电子警察”(摄像头和电子测速仪),并定期曝光超速靠前的车辆信息,起到监管和警示的作用;
▎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巡逻;
▎完善基础设施,尽量避免非主动地超速行为。比如交通信号、标志、标线、视线诱导装置、安全岛、分隔带等动静结合的交通设施,不断向驾驶员提供信息,引导车辆安全、连续地行驶。
另外,像国外某些国家还会使用倒钉(阻车器)对汽车进行拦截,不过因为这会扎破车胎,危险系数很高,在国内很少使用(特殊情况也会使用)。
从以上方法看,我们还是以事后惩罚为主。虽然交警巡逻能缓解这一问题,不过一来警力有限,再者交警实时布控效率也不高。事实上,缺少实时解决机制不是中国单方面的问题,全世界基本如此。
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,瑞典交通管理局在近期试验了一种名为“主动减速系统(active reverse speedbump)”的装置,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一、Actibump系统或将替代减速带
“主动减速系统(active reverse speedbump)”又被称为Actibump系统,是由瑞典交通局大力支持,北欧的Edeva AB公司主导设计的产品。我们先来直观的看看它长什么模样。
简单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减速带的装置,通过钢板一端自动下沉起到刹车减速的作用,不过在设计特点和智能化上要比减速带更加高级。像一般的减速带并不会理会车辆的驾驶速度是否合规,一律都得体验一把“坑次坑次”。
但Actibump就不一样了,通过设计在高处的或道路两端的车速测试仪监控车辆是否超速,仅针对超速车辆才会开启减速带。
可以很明显的看到,为了不至于让驾驶车辆失控,加速带下沉程度并不大,大概也就是5mm出头,不过这将对驾驶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。
按瑞典当局的说法,他们认为这套系统还能提高驾驶体验,并一定程度降低噪音污染。想想确实如此,虽然轿车可能感觉不明显,但公交车过减速带真的不太舒服。
不过呢,Actibump还是有Bug的,比如他们并不能分清移动的物体,也就是说受监控的不仅仅是汽车。
比如我们在这段视频中就能看到,当你骑着自行车高速通过的时候,Actibump同样会开启。5mm的高度对汽车来说没有什么,但对高速行驶的自动车来说那就挺危险了。
可能是考虑到这一问题,这块减速带并没有覆盖整条车道,仍留有一定空间给自行车通过。
二、这套方案在中国是否可行?
虽然Actibump在瑞典的反响还不错,像瑞典的马尔默市、乌普萨拉市、韦斯特罗斯市、赫尔辛堡市和林雪平市已经在当地成功测试了Actibump系统。但这项技术可能在国内的借鉴难度有点大。我们一起来分析下。
▎ 国内城市道路更新频繁,常年处在施工的状态,像Actibump这种高成本的产品很难有生存空间。Actibump系统是由北欧的Edeva AB公司主导设计的产品,而在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则要封闭些,还是相对传统,高新企业投入力度不大;
▎ 国内不少车辆存在超重驾驶的情况,不少公路正是因此被压坏,显然这也会对Actibump造成不少负担;
▎ Actibump相比传统的减速带并没有实质性的飞越,它虽然能起到较好的减速提醒作用,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相对柔和的处理方案,并不能惩戒故意高速驾驶的人员;
▎Actibump系统由于甄别能力有限,暂时还处理不好非机动车超速行驶的问题,考虑到国内环境,这很容易造成人员伤害。
不过细想想,除了远程控制车辆超速这种可能实现的未来技术外,Actibump提出的方法可行性相对最大。而且再配合超速惩罚,其警示作用也很高。虽然在国内短时间实现难度大,但站在用户角度看,车聚君还是挺希望这项技术也能在国内落地的。
当然了,如果他们能在识别技术上再进一步那就更好了,毕竟像自行车、电瓶车或摩托车这种双轮的运输工具是不太能经受住Actibump惩戒的。或者换种思路,他们是否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车辆,调整下沉的高度,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。
车聚小结
虽然Actibump还处在测试阶段,但这项技术投入研发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,早在2016年就发布过路测信息。不过本次路测规模更大,也是首次在国道上安装Edeva的Actibump系统。算是更进一步。
超速驾驶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扼制办法,虽然惩罚力度逐年加大,但总有人以身试险。虽然我们不能像瑞典这样做出新奇的扼制手段,但不要小看了国内的监管部门,所以大家万不可存侥幸心理。
于法于己,安全驾驶平安回家才是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