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弃国内高薪工作去瑞典读书的心酸历程!

  本人在国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年薪60W+,有自己独立的住房,有辆代步小车。本以为生活一切会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。。。。。。

  在工作到第二年的时候,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眼前稳定的生活,到瑞典隆德大学读研究生,专业是战略传播学。经过2年的学习,目前已经顺利毕业。

  为什么辞职去读书

  放弃一份收入和发展都不错的工作,孑然一身远赴欧洲读书,这对自己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。也是一个在我心头反反复复琢磨了很久的决定。关于要读书还是要继续工作,甚至把优劣势列了一个表格一一对比。

  当时考虑的优势是:

  1.个人职业规划中有转型的需求,通过读一个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吻合的学位,弥补经验的不足;

  2.打破未来发展中学历可能带来的限制;

  3.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的经历能带来更多工作选择,例如跨国公司、海外市场等等;

  4.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留给自我提升的时间太少,思考得也太少,输出大于输入,回归校园可以静下心来多思考多学习。

  5.工作压力大,通过回归校园获得暂时的休息;

  6.认识更优秀的人,去更广阔的平台;

  7.    想要趁着年轻去看更广阔的世界;

  总的来说,就是不满于生活现状,想要寻求改变的契机。这个心理其实很普遍。和想要辞职去读书的小伙伴沟通时,问到他们初衷,很多人回答也很类似:

  "工作太累太费心,读书更纯粹。"

  "想要逃离工作的压力,不想应付工作难缠的人际关系。"

  "不喜欢现在的生活,读个研也许有什么转机。"

  然而,读书真的能带来这样的改变吗?重回校园的生活什么样?在瑞典学习的日子是怎么样的呢?

  也许有人认为,远离了国内职场的高压和浮躁,在瑞典的学习生活一定是轻松又惬意的。其实完全相反。工作之后再回归校园,和从没有离开过校园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有了社会经验之后再回归校园,目标会更加明确,更懂得努力的意义和时间的宝贵。但有时候也难以避免"功利心"。

  真正抛开烦恼放飞自我的日子,只有辞职之后的那一个月。那时候沉浸在不用工作,可以自由生活的快乐中,没心没肺地到处旅行,作息颠倒,好像刚刚放出的笼中鸟。然而好景不长。一个月过去,我缓过劲来,开始意识到自己从此成了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无业游民。

  即使不断告诉自己:不要担心,你选择的是你喜欢的路,你会在2年后拿到一个硕士学位,这并不是虚度光阴。心中的慌乱和焦虑却随着离开职场时间的增长而与日俱增。这种慌乱和焦虑源于国内市场的日新月异,仅仅离开几个月,我曾经在工作中学习的知识就已经更新了好几轮,更不用说要离开整整2年。

  这种慌乱和焦虑也源于国内年轻人间的焦虑。虽然我身在国外的校园中,却仍然关注着国内的市场和环境,于是也吃下了国内社会不断贩卖给年轻人的焦虑感。看着朋友圈里老同学老同事热火朝天地拼事业,不断升职加薪,也经不住担心2年之后回归职场时已远远落后于他们。

  这种慌乱和焦虑,更缘于在校园中遇到的许多优秀的人,想要努力让自己更优秀,更配得上和他们站在一起。

  于是,在学习之余,我从不敢让自己闲下来,自己捣鼓着做公众号、写文章、做视频,也做些和专业相关的兼职,力求不和国内职场脱节。即使去旅行,也要带着电脑赶论文赶稿。

  这样的生活,和有些小伙伴想象中纯粹无压力的生活大相径庭。

  所以,如果你只是抱着逃离职场压力的心态回归校园,也许会很失望。和优秀的人为伍=困难重重+成为更好的自己。虽然学历并不和优秀划等号,但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总不会太差。

  在过去的印象中,北欧人的生活应该是佛系悠闲,从不加班,享受生活。然而,我却在校园中遇到了许多比自己优秀却比自己更努力的人。

  有一个丹麦同学,每天花费4个小时往返她住的哥本哈根和校园所在的城市,同时还在政府部门有一份工作。她每一门课都百分百努力,在课堂上十分活跃,在团队作业中也力求得到最好的成绩。

  有一个在国内工作多年的前辈,拖家带口来读研。不但将家庭和学业打理得井井有条,还在为本地NGO工作,同时还自学着如何将传播学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,力求跑在时代发展的前沿。

  还有一个瑞典同学,一路就读瑞典的"清华北大",从高中起就利用每个假期在各大公司实习。即便如此,在硕士第一年就开始不断投简历寻求更好的实习机会。她也十分自律高效,在和她组队做作业的时候,常常发现她早晨5,6点就在小组的文档中编辑着她的观点…被这样优秀的人们围绕着,刺激着我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  然而,这个过程并不轻松。

  我即使考过了雅思,突然进入一个密集又信息量巨大的全英文环境,也感觉十分吃力。于是,到瑞典的第一个月几乎每天头昏脑胀,半蒙半猜。

  除此之外,实践和学术是两个差异巨大的领域。长久的工作已经让我失去了学习的状态。刚刚回到校园时,完全无法适应学术的节奏和方法,大量抽象的理论令人脑筋打结。

  还有东西方理念的差异。西方传播学和政治息息相关,这对习惯了国内商业思维,又对政治无感的蚕豆来说,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。

  ……

  优秀同龄人带来的压力,还有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,令人疲于应付。

  因此,想要休息和旅行的计划在入学的头半年完全流产,那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去社交,每天学校宿舍两点一线,早出晚归。

  2年过去了,这些困难也一个个被克服。现在回看,那些困难变成成长的动力,自己也慢慢变得更好。

  同时,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并没有那么差。和优秀的人在一起,自己依然能够贡献有价值的想法,也能够发现对方想法中的不足,共同去完成一个优秀的项目,这也给了我更多信心。

  对我来说,重回校园的过程,是一个打磨自己,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。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不自视过高,也不妄自菲薄。

  高效汲取知识=实践+学术

  在本科时,我常常觉得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过于陈旧,和实践脱节了。这次重回校园之后,看法却截然相反。工作经验帮助我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也对知识点的应用更敏锐。本科学的是广告学,研究生则学的是传播学。在本科的时候曾经学习了很多传播学理论,那时候觉得这些都是僵化的模型,没有实用意义,现实是更复杂更多样化的。

  这次重回校园前往欧洲读传播学。比起国内,欧洲的传播学更理论,更哲学,也更偏政治。动不动就追溯到柏拉图、卢梭、福柯的著作,冷不丁就探讨起达尔文主义、马克思主义、各种主义,课题上也经常用政治案例作为分析材料。

  按理来说,这样古典抽象的知识更脱离实践。但事实是,经过社会洗礼的我,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与这些理论一印证,发现古人诚不欺我。前辈之所以是前辈,是因为他们总结出了社会的本质。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,其实投射着相似的道理。

  每一个理论和案例都能在实践中找到影子,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价值。想起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,原来那时候缺乏的不是技术,而是思维方式。也因为能把理论和现实相印证,在学习中的效率更高,更有机会深入挖掘。不过,这是我个人的体验。也有同专业同学认为,学习的理论太不实用,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。这就见仁见智了。

  如果你问我,选择去读书后不后悔,其实我是不后悔的。我们无法预知未来,也无法知道没有选择的那一条路上有什么。无法比较得失,就无法评估价值。

  在过去的两年里,如果不辞职,也许我可以升到一个不错的岗位,或者有机会跳槽到一个心心念念的公司。读完研之后,也许阴差阳错反而没有了这样的机会。而在这两年得到的东西,也许会成为未来某一个节点的决定性因素,也可能永远停留在书本里,只是简历上一个"XX学校硕士毕业"的无意义符号。

  辞职或者不辞职,读研或者不读研,只能自己去衡量。辞职读研,你可能会得到什么,又可能失去什么。如果不辞职读研,你的生活会是这样。辞职读研之后,短期和长期又会有什么改变。一旦做出了决定,就不要再去流连可能失去的那些东西,而要把握好当前拥有的一切。

  好好利用这2-3年的时间,让一切都值得。努力去学习知识、认识朋友、接触资源、思考问题,这些总有一天都会回馈你。胡适先生说过,成功不必在我,功力不必唐捐。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,你的选择只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。未来怎样,猜不出答案,必须亲自走一遍,收获多少只取决于自己。

  最后愿每位朋友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,我始终认为生活应该是有希望和个人追求的,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滋有味,而不仅仅是生存。